Abstracts in Chinese

*括號內文字,前為本書出版年,後為頁數。

編  號:11993439*
書  名:中國儺戲儺文化資料匯編
者:楊啟孝
  近年來學術界吹起了儺文化研究風。而本書正是因應此種學術風潮之下的產物。
  全書分為四大部分,分別是:儺文化古籍文獻資料選編、古儺資料選編(貴州方志部份)、儺戲劇種資料匯編、儺戲儺文化研究輯要等,由多位學者進行資料搜集編輯工作,書中選錄古籍資料上自先秦,下至民國,逐篇逐條標出,並附上註釋。文後並附上中國儺戲儺文化資料索引,以編年方式將19531992年歷年發表之有關儺文化資料的期刊論文刊出,方便儺文化研究者查閱與參考。

編  號:21993371
書  名:目連資料編目概略
者:茆耕茹
  《目連資料編目概略》是一本有關目連(戲)資料的總匯集。全書甲篇分佛經、變文、話本、劇目匯集、寶卷、戲聯、方誌、文摘、魯迅與目連戲、專題研究、戲史錄、簡議、會議、文集十四項欄目。乙篇為安徽、福建、湖南、江蘇、江西、四川、浙江等所知演出台本的介紹與齣目。乙篇共收「前目連」三卷,「正目連」六十三卷,「花目連」三十卷,單齣小戲十四齣,並對安徽台本、版刻有所考訂。本書由茆耕茹編著,王秋桂先生審訂。全書十七萬字,資料詳實、搜集廣泛、出處清晰、查找方便,是研究東方民間文化不可缺少的一本大型工具書。

編  號:31993321
書  名:戲文敘錄
者:王進珊策劃、朱建明、彭飛編輯
  戲文又稱「南戲」,指宋、元、明期間流行於中國南方的劇種,曾經在民間廣為風行。南戲極富民間氣息,大多描寫市民的生活百態,還包括一些民間傳說及歷史故事。可惜的是,由於正統文人的輕視與官府的禁演,南戲因而泯沒,留下的劇本很有限。近年來隨著《風月錦囊》等資料的發現,為南戲增添了珍貴的材料。本書即匯集《風月錦囊》、《傳奇彙考標目》、《南曲九宮正始》……等各書,整理出三百九十齣南戲劇目,核考其本事及源流,為研究中國戲曲史及聲腔,提供豐富的參考資料。

編  號:41993310
書  名:四川省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雙河區小崗鄉興隆村面具陽戲
者:段明
  酉陽古為化外之區,居民信事鬼神,巫覡扮裝歌舞,還願跳神。本文主要是以興隆村陽戲班壇主吳長富家為酬神祭祖所舉行的「跳戲」,和在該村居民吳長新家為還願祈神所舉行的「跳戲」,並根據壇主吳長富口述,記錄了祭禮儀式的具體內容為主,作者對戲劇表演也作了進一步調查。從中我們可以瞭解到面具陽戲壇班還願祈神跳戲和酬神祭祖跳戲的儀式過程和結構,並清楚地看到吳長富壇班的面具陽戲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其一是祭祀儀式比較淡薄,戲劇色彩強於祭祀色彩,請神、酬神、祈神、送神的基本框架都比較簡約。其二是保持了較多的面具,除旦角之外,其餘角色都戴面具,一個壇班的面具數目在二、三十個左右。

編  號:51993368
書  名:四川省江北縣舒家鄉上新村陶宅的漢族祭財神儀式
者:王躍
  職業巫師即四川人通稱的端公,是主持「敬財神」法事的掌壇師。端公在往昔信巫鬼、重淫祀之風頗盛的江北境內,其宗教職能是多樣化的。因此本文首先就端公的宗教活動及其興衰,作了專題調查。「敬財神」是屬於一種還願性的祭祀。內壇法事與外壇唱戲穿插交替進行,殺豬、化錢、敬香燭請神、洪牲、熟刀頭奉神,以及送神安位眾神,是整個祭祀的主軸線。其中端公與事主間的關係、娛人與娛神的法事活動和祭祀中的特殊餐會(「回熟」與「破腹」),作者皆有詳細的敘述。此次陶宅的「敬財神」祭儀,共舉行了十七壇,它是1949年以前端公們法事作得最普遍、次數最多的一種法事,反映著人們崇奉財神的信仰習俗。

編  號:61993530
書  名:江北縣復盛鄉協睦村四社諶宅的慶壇祭儀調查
者:王躍
  本報告所調查的「慶壇」,是屬於家庭性的祭祀延請法師(端公)到家祭祀民宅壇神,表示酬謝慶賀之意,並進而求取來年人口清吉,六畜豐肥,五穀豐登。
  民間壇神本分上壇、下壇。本文所敘,主要為下壇。下壇名目繁多,有養牲壇、藍蛇壇、礅礅壇等。較特殊之處是在其他壇神外,另專供有一藍蛇牌位,稱藍蛇大將。有關壇神的傳說,十分久遠;一般溯至上古黃帝時代,有著名的蚩尤傳說。江北人對此均深信不疑。
  本文除實地調查外,更廣羅歷代文獻資料,以為輔佐。而實際上,慶壇自清代以來,在四川各地舊志及各種文籍中,多曾提到,已成為端公具有代表性的法事記載。
  慶壇祭祀,分內壇正法事與外壇戲劇表演。下壇法事依次共二十四壇,內容均有詳細介紹。文後並附有端公演唱戲劇本、唱本、實地所攝照片、手訣圖片等珍貴資料。

編  號:71993198
書  名:江西省萬載縣潭埠鄉池溪村漢族丁姓的跳魈
者:毛禮鎂
  為何喚「跳魈」﹖池溪村在明初所建的「沙橋儺祠」及一支始自元末明初,屬於丁姓家族的「跳魈」案班,迄今仍活躍在山鄉。本文詳實的考察丁氏宗祠的族儺活動,修儺廟、添置跳魈服裝、道具、儺神開光、儺神生日等事及費用全歸祠堂操辦,而跳魈案班的收入也要交給祠堂統籌運用。沙橋儺祠則建於明初,奉祀歐陽金甲大將軍和二十四煞面具,是跳魈活動中的主要儺神,其傳說祭儀和戲劇演出,作者皆有深入的探討。根據祖輩傳說,丁姓家族是先有跳魈後建儺廟。其表演順序是開山、走地、先鋒、功曹、綠品、楊帥、鮑三娘和花關索、小鬼鑽圈、判官捉小鬼、上關、下關、童子、前司郎、城隍、皂班、土地、點兵、雷公、四大天將、團將。當案班到各戶家跳魈時,有些戶家還要求案班替他們「掃屋」,由雷公主祭,鍾馗、四大天將配合演出,是一齣極具研究價值的除煞儀式劇。

編  號:81993231
書  名:安徽省貴池市劉街鄉源溪村曹、金、柯三姓家族的儺戲
者:王兆乾、王秋貴
  安徽省貴池市素有「無儺不成村」的民諺,儺戲分佈很廣,幾乎所有古老的家族都擁有自己的儺神會。各儺神會的活動,既有以祭社和祭祖為其目的的共性,也有民俗、禮儀與藝術形式方面的個性,從而展示出豐富的文化內涵。
  貴池地處中緯度地帶,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風景秀麗,歷史上常有文人駐足。宋明以降,受理學影響,重農耕、崇儒業,因而傳統文化保存得相當完整,源溪村的儺戲便是在此種環境之下,展現其豐富的文化特色。
  本書作者從1991年農曆正月至199210月,在源溪村作了三次的實地訪察與記錄,對於該村三姓的儺戲演出及相關的儀式過程有詳細的描述,書後並附有活動照片及珍貴的儺戲抄本影印資料。

編  號:91993216
書  名:上海縣聖堂道院及其太平公醮考查記實
者:朱建明
  「聖堂」,全稱是「聖堂崇福道院」,傳說始建於東漢三國時期,1986年重建,屬正一教派,人稱「海上正一道」。本文是浦東聖堂道院在農曆715所做的太平公醮的記實,從中吾人可以探索上海郊區民間民俗活動現狀及儺文化的孑遺。在上海道院中,唯聖堂恢復太平公醮法事,其法事儀式大體按照民國年間的做法,一天一夜,雖然時間緊縮,但主要排場並不缺少,如拜表、解星、普燈、煉度等儀式都要依次進行,法舞照跳,禹步照走。儀式過程包含:開壇、經懺壇醮、施相公法事、法舞儀式、踏表儀式、血湖燈儀式、煉度儀式、謝壇。

編  號:101993198
書  名:福建省邵武市大阜崗鄉河源村的跳番僧與跳八蠻
者:葉明生
  河源村儺舞是該社區「迎三佛祖師」祭祀儀式中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它是屬於宗教性廣場舞蹈,也是一種啞舞型面具舞。在其「跳番僧」與「跳八蠻」這兩個節目內,蘊藏著該社區歷史文化、宗教信仰、宇宙觀念、民俗意識及民間藝術等文化內涵。
  本文旨在探討河源祭祀樂舞與儺文化之關係,從六月時迎三佛祖師的內壇祭儀(拜懺、傳經)與野外樂舞(跳番僧、跳八蠻)以及開路神的存在,肯定祭儀樂舞中的驅儺原生形象。並就三佛祖師的籍貫與番僧的關係分析他們的宗教屬性問題。此外,跳番僧中的唐僧師徒四人形象,應與彌勒信仰有內在聯繫。至於跳八蠻的樂舞,則保留豐富的古代祭祀和道教的內涵,例如:它與古代八神有關,八蠻之八大神所有的舞蹈位置均不出八卦方位,顯示道教的宗教意蘊在跳八蠻中已表露無遺。是以在我國儺文化藝術形態之林中,跳番僧與跳八蠻都是具有獨特文化內涵和表現形式的儺舞。

編  號:111994365
書  名:廣西省環江縣毛南族的還願儀式
者:蒙國榮
毛南族的「還願」儀式,和南方諸族儺戲一樣,都源於漢族中原儺。毛南族視還願為喜事,跳的是樂神舞,唱的是樂神歌,只能在特定的還願主家的庭院裡進行。
毛南族民間祭祀鬼神的法事活動可歸納為三大類,即敬神、驅鬼和送終。分別由師公、鬼師、道士職掌。毛南地區的儺願活動,主要有三種:肥套、肥廟、朝龍。其中肥廟與朝龍均已停止演出。本調查報告即以肥套還願為主的敬神活動的考察,由興旺壇班主演,全文共分八大單元:一、民族簡介,二、社會文化生態環境,三、興旺家的還願儀式,四、筳場的布置和陳設,五、臨場儀式,六、過桌儀式,七、音樂、舞蹈、服飾、道具,八、諸神面具及其身世傳說。通過上述的研究,我們可以認識到毛南族還願儀式的特點,有其與眾不同的獨特的文化圈。

編  號:121994528
書  名:貴州省德江縣穩坪鄉黃土村土家族衝壽儺調查報告
計畫主持:王秋桂、庹修明
  衝壽儺是一種為老人花甲、古稀或耄耋之年而衝儺祝壽的專用儀式。衝壽儺是一種隆重而熱烈的民俗活動,它與一般的祝壽是不相同的,必須請一個儺戲班子來做法事、演儺戲,少則一兩天,多則七、八天。這次土家族村民張金太為其父張羽生八十高壽衝壽儺是三天三夜,演出全堂法事和全堂儺戲。
  本書詳實地反映了衝壽儺的全過程,包括籌備工作、儺壇法事、儺戲表演,特別是對祝壽儀式十八項程序,作了詳細實錄,並附圖片與科儀本,再現了中國農村傳統的民俗風采,有很高民俗學研究價值。

編  號:131994426
書  名:貴州省岑鞏縣平庄鄉仡佬族儺壇過職儀式調查報告
計畫主持:庹修明、楊啟孝、王秋桂
  從一個普通農民成長為被公眾認可的儺壇掌壇師,一般都要經歷投師拜法、跟班學藝、拋牌過職三個環節。儺壇弟子經過三年五載的跟班學藝,各項操作嫻熟,便可向師傅提出過職要求,請師傅主持,在同行和公眾面前,表演一堂完整的法事、儺戲、儺技。考試合格後即可自立門戶、開壇收徒。
  由於演出具有匯報性質,因而集中了儺壇項目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彩節目,這是其他儺壇活動很難做到的。本調查報告詳實、準確的反映這次活動的全部過程,並附有近百幅珍貴的圖片和科儀本資料。

編  號:141994214
書  名:山西省曲沃縣任莊村扇鼓神譜調查報告
者:黃竹三、王福才
  《扇鼓神譜》是山西省曲沃縣下裴莊鄉任莊村許氏家族記錄古代儺祭和祀神活動的抄本,是近年來中國戲曲史料重要發現之一。任莊許姓扇鼓儺祭活動,歷史久遠,其主幹部分禳瘟逐疫源於漢唐,在千百年流變過程中,逐漸融合了道教的陰陽八卦、五方五行觀念以及神祇祭祀儀式和民間慶賞習俗,吸收了唐宋以後各時期眾多的民間娛樂形式和技藝表演,成為一種多層次、多方面內容的複雜結合物。本報告收入《扇鼓神譜》的全部內容和有關資料,詳實記錄了扇鼓儺祭和獻藝活動的組織、程序、所用服飾、道具、樂奏、祭器和淵源流變,為中國儺文化和儺戲研究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

編  號:151994498
書  名:貴州安順地戲調查報告集
者:沈福馨、王秋桂
  安順地戲是一種以驅邪酬神為目的的原始儺戲,由明朝初年朱元璋調北征南的軍隊帶到貴州,並由屯堡人的後裔一代一代傳承下來,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目前在貴州中部安順地區農村還保留有這樣看似搬演歷史故事,實際上是為了祈禱五穀豐登、歲月平安而表演的地戲三百多堂。
  沈福馨、帥學劍、謝振東三位長期生活在貴州安順的學者,在多年對安順地戲研究的基礎上,以壬申春節田野考察為主要目標,如實記錄了安順地戲的表演形態、儀式規程及與地戲有關的綜合考察,並列出相關的圖表和數據。本書內容詳實,文字簡潔,為戲劇、民俗、宗教、藝術等領域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可以說,它是目前研究安順地戲的第一本最為詳盡的田野考察資料集。

編  號:161994272
書  名:超輪本目連
者:黃文虎
  此目連戲抄本為藝人超輪根據舞台演出的實況抄錄,完成於1939年。由南京市戲曲志編輯部於1986年徵集,現藏於南京市文化局藝術研究所,是高淳陽腔目連戲的三本演出本。
  當地藝人傳說高淳陽腔目連戲早年為九本,演九個通宵,隨著年代遞變逐漸刪減,到了本世紀的三、四十年代,則多演一個通宵的「兩頭紅」本。抄錄者超輪(1890-1960)為江蘇省高淳縣薛城人,幼時家貧出家為僧。少年時即擅長唱誦梵唄。二十歲開始學目連戲,數年之後便將三本目連背誦如流,曲牌腔調無不精通。
  抄本分頭本、中本、末本,每本又分上、下冊,共計六冊,一五折。本書故事情節與鄭之珍《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大致相同,唱詞道白較為通俗,並且有一些鄭本所無的小戲,如〈求子〉、〈訓父〉、〈罵雞〉等等。

編  號:171994189
書  名:莆仙戲目連救母
者:劉禎
  目連戲是莆仙戲的重要劇目之一,保存了宋元南戲遺響。這本《目連救母》抄本又稱《目連聯台莆仙戲》,分第一、二、三夜,每夜又分上、下兩本,共五本五十八場(缺第三夜上本)。每本前有劇中人物表,場次目錄。其主體情節與鄭之珍《勸善記》相同,但大大增加了劉假(賈)的情節,劇中劉賈性格鮮明,是莆仙目連戲的特點。曹賽英情節淡化,僅有〈入庵遇妻〉一場,戲劇結構更為集中。該劇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大量運用興化方言俚語,生澀難懂。唱詞簡明精煉,風格古樸。

編  號:181994490
書  名:四川省重慶市巴縣接龍區漢族的接龍陽戲──接龍端公戲之一
者:胡天成
  陽戲,中國古老的地方劇種,流行於西南各省,目前零星的演出頻見。端公戲或稱為跳端公,根據當地老藝人的說法:端公戲一般包括三大部分,分別是陽戲、延生及慶壇。而本書就陽戲作專題探討,全書大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就陽戲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源起與流變、陽戲壇班的介紹、陽戲供奉的神靈、演出陽戲的場合與因由、陽戲演出前後的籌備工作及注意事項,詳細記錄說明;第二部分則談及各壇科儀之詳細內容;第三部分則刊錄外壇演出部分劇本。將陽戲的演出經過及文字資料一次提供給讀者作參考。

編  號:191994215
書  名:四川省梓潼縣馬鳴鄉紅寨村一帶的梓潼陽戲
者:于一、王康、陳文漢
  「梓潼陽戲」是一種以設壇祭祀、酬神還願、驅邪納吉為主旨的民間儀式劇,基本形態屬儺戲的範疇。其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融法事禮儀和戲曲表演、娛神活動與娛人活動於一體,不僅與民間祭祀活動密切相連,同時又有地方文化色彩。其儀式程序和演出形式都較為複雜。舊時,「梓潼陽戲」在四川省梓潼縣境內的分布十分廣泛,由於歷史的變化,原有的二十幾個陽戲班子終止活動已達四十餘年,一批主要的老藝人早已過世,尚存人世的也已老態龍鍾,唯獨馬鳴鄉仍有七個陽戲老藝人健在,特別是留下來的陽戲劇本還保存完好,本文即是對梓潼馬鳴鄉紅寨村及其附近鄉村採訪調查的部分記錄。

編  號:201994604
書  名:梨園戲藝術史論
者:吳捷秋
  梨園戲是泉州地域聲腔的古劇種。過去流行於泉、漳、廈、台及潮、汕,遠播於東南亞閩南語系區域,在民間影響深廣。從現存的文學劇本、音樂唱腔、行當表演、演出形式等,都保有古樸的獨特風貌,豐富多彩的綜合藝術姿采。本書是作者在四十多年導演工作的舞台實踐的紀錄,作為學術研究的第一手資料,結合戲曲歷史文獻,追溯源流,探索聲腔,考據古劇,分析表演藝術,記述薪傳,論證南戲遺響在泉州的史實,給中國戲曲史補上新的篇章。

編  號:211994622
書  名:浙江省目連戲資料匯編
者:徐宏圖、王秋桂
  本書匯編了有關浙江目連戲的資料。全書共分為三編:一、方志的記載。記錄本省各類方志凡六十七種有關浙江目連戲的記載。二、前人的著錄。輯王守仁、胡文煥、祁彪佳、張岱、范祖述等明清文士有關浙江目連戲的著錄及評論。三、今人的評說。收自魯迅、周作人以來計三十多位研究家四十多篇評說浙江目連戲的文章或重要章節,包括田仲一成先生的「十一種目連戲劇本對照表」。本書為中國第一部按省分匯編的目連戲資料集。

編  號:221994293
書  名:紹興救母記
者:徐宏圖
  《救母記》是舊時浙江省紹興民間目連戲班藝人的傳鈔本。共八卷凡一七齣。演員外傅相大斗小秤盤剝小民,玉帝聞奏,放下散財星敗其家業,後改惡從善,篤信佛法,跨鶴登仙。其妻劉氏不信佛法,破戒開葷,打僧罵道,死後墮入地獄,歷受刀山油鍋之苦。其子傅羅卜事親行孝,辭婚辭官,西天求佛,經觀音點化,得佛祖相助,終於打破地獄,救出劉氏,母子團圓。其中有不少情節為其他各本所無或與他本有別。這次校點,除加標點、改正錯別字,以及對個別方言俗語作必要的詮釋外,其餘一律保持原狀。

編  號:231995203
書  名:浙江省東陽市馬宅鎮孔村漢人的目連戲
者:徐宏圖
  孔村的《目連救母》為道士班所專演,或演於廟會祭典,或演於喪事儀事。本書是對孔村於1992農曆219在落茄宮朝拜祀典中舉行的「白鶴駕霧文明功德道場」儀式及儀式劇《目連救母》所作的田野調查報告。此係男性喪禮活動中的一場法事,旨在超度死者亡魂,配合這一法事所演儀事劇以三請目連〈破地獄〉為中心的目連救母戲文。內容包括孔村的基本資料及信仰概述、白鶴駕霧功德道場的基本資料、道場儀式過程與結構、朱氏目連班演出團體、《目連救母》表演及其戲劇形式等,並附有相關照片及朱氏目連班口述的《目連救母》劇本。

編  號:241995196
書  名:浙江省磐安縣仰頭村的西方樂
者:徐宏圖
  《西方樂》俗稱「佛戲」,是流傳在浙江省磐安縣深澤鄉仰頭村一帶的一種獨特的宗教儀式劇。它常伴隨當地一種被稱作「太平星」的村祭儀式而演出,演員均係篤信佛教的俗家婦女。「太平星」又名「拜星」,以拜星懺斗為主要內容,以禳災祛禍,祈求一方太平為目的,是這一帶村民每年集體舉行的大型而古老的娛神祀拜活動。
  本書是對仰頭村於1992農曆222舉行的「太平星」儀式及《西方樂》演出活動所作的田野調查報告。內容包括仰頭村的基本資料與信仰概述、太平星儀式基本資料、太平星儀式過程與結構、西方樂演出團體、表演及其戲劇形式等,並附有相關照片及《西方樂》演出本。

編  號:251995248
書  名:浙江省磐安縣深澤村的煉火儀式
者:徐宏圖
  「煉火」是流傳在磐安、東陽一帶山區以請神驅邪、乞求平安為宗旨的祭祀儀式劇,因在熊熊燃燒的煉火場上表演而得名。這種古老的逐疫儀式至今尚在演出,本書即是對深澤村於1992農曆99舉行的煉火儀式所作的田野調查報告。內容包括深澤村的基本資料與信仰、煉火儀式基本資料、儀式過程及構成、演出團體、表演及其戲劇形式等。附相關照片及資料。

編  號:261994526
書  名:遼寧民香的考察與研究
者:任光偉
  民香,全稱民人燒香,為東北未入旗籍漢人特有的大型祭祀形式,屬於古巫儺信仰遺存,儀式要進行57天,科儀本稱香卷,祭祀時燒香師傅以鼓擊節,載歌載舞演述香卷,香卷一般近5000行,本書為作者近二十年來對民香的考察、研究報告。全書分別從民香存在的生態環境,流傳情況,祭祀的組織形式,活動程序,歷史淵源,沿革流變以及與國內有關巫儺祭祀活動比較研究諸方面進行論述,還選用了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原始香卷附後,並作了較詳盡的說明與註釋。

編  號:271995254
書  名:四川省蘆山縣清源鄉蘆山慶壇田野調查報告
者:于一
  蘆山慶壇是流傳在四川省雅安地區蘆山縣的一種儀式戲劇,是四川儺戲的一個劇種。它發生於北宋年間。時因北宋大觀三年,蘆山人為紀念蜀漢名將漢平襄侯姜維,建廟「平襄樓」,每年815在廟中慶壇祭祀。
  蘆山慶壇是一種集祭祀儀式與戲劇演出於一身的民間儀式劇,全劇由九折組成,有「一折壇、一折燈」的演出習俗,即在儀式中,插演娛人燈戲。常演的民間燈戲:有《皮金滾燈》、《駝子回門》、《張浪子薅豆子》、《安安送米》、《九流相公》等。蘆山慶壇是歌舞並重,說唱具全的戲劇形態,除每年815平襄樓慶壇外,平時服務於人家戶慶賀神誕,酬神還願,驅疫逐魔的民事活動之中。

編  號:281995606
書  名:隴東南影子戲初編
者:趙建新
  作者以傳統的考證、輯佚、箋釋、論析等「經院治學」方法,結合田野作業,足及十餘縣,行程兩萬餘里,歷時近五載,方撰成《隴東南影子戲初編》。是書將一大批鮮為域外之人所知的隴東南影子戲的清代抄本、劇目、線譜以及音樂等,介紹給讀者,治中國文學、戲曲、影戲、音樂、美術,乃至歷史、民俗、社會、倫理等方面的學人,都將從中獲得感興趣的新材料。作者立足於詳實、豐富材料上的考論,厚積深發,廣徵博引,言人所未言,發人所未發,新人耳目。

編  號:291995244
書  名:雲南省昭通地區鎮雄縣潑機鄉鄒氏端公慶菩薩調查
者:郭思九、王勇
  鎮雄縣潑機鄉鄒氏端公的「慶菩薩」祭儀和端公戲演出活動,是長期流傳於民間的一種宗教祭儀與戲劇演出相結合的特殊文化形態。書中重點介紹昭通地區鎮雄縣潑機鄉黑石溝的地域、歷史背景和宗教、民俗信仰;鄒氏端公的家譜、壇門組織結構和信奉的神祇;「慶菩薩」祭儀在端公法事中的地位、作用與其祭儀如「慶壇」的相互關係以及「慶菩薩」儀式的結構、基本程序及每壇法事的主要內容。書後附有「慶菩薩」祭儀法事的科儀本、端公戲的代表性劇本,對研究雲南祭儀性戲劇,特別是端公戲,具學術價值和資料價值。

編  號:301995366
書  名:廣西省柳州師公儺的文武壇法事
者:龐紹元、王超
  本書初就柳州市的歷史背景及傳統的習俗、宗教活動作基本介紹,進而對師公的法事活動及其組織傳承作敘述。再以實地的例證詳實記錄文武壇法事舉行的緣起、法事的籌備工作、法事進行的過程及參與法事工作者必備的條件,兼及法事進行中師公所配戴的面具、服飾、音樂、舞蹈和法器的描述,最後則敘述行此文武壇法事的目的。
  書後附有與本壇法事相關之科儀本、法事進行各階段所拍攝的照片,以補讀者文字閱讀上的不足。作者另就師公活動對柳州宗教、民俗及藝術文化的影響力進行研討說明。

編  號:311995504
書  名:江蘇省通州市橫港鄉北店村胡氏上童子儀式
者:曹琳
  上童子有看鬼病、燒大紙、逐疫等別稱,屬「私儺」範疇。這是南通巫覡──童子降神逐鬼、招魂醫病,傳承千年的一大系列活動。
  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醫療條件的不斷提高,「信巫摒醫」的習俗不斷淡化。但面對無法逾越的人生自然規律,靈媒神托的影子仍游弋在人們心際,求巫治病偶有所聞。不過,當代的巫醫和求巫者對信巫摒醫的舊習重作審視,僅將巫醫、巫術當成配合現代醫學治療的補充。從傳統中醫學和醫學心理學的角度來思考,這是一個有探討價值的課題。
  本報告就199362729日,胡某為其子「上童子看鬼病七表九聖」儀式的全程調查,對南通童子傳統的逐疫驅儺事像作客觀的紀實。報告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1.江蘇省通州市略說;2.北店村社會文化生態環境;3.上童子緣起與組織;4.儀式過程與結構;5.演出團體的組成;6.表演及其戲劇形式。第二部分:1.儀式劇演出本(《點名過堂》演出實錄本、《座堂審替》演出實錄本、《謝土封神》演出本);2.執事詞選錄(三教開壇、九支表文等)。

編  號:321995210
書  名:胥河兩岸的跳五猖
者:茆耕茹
  「跳五猖」是胥河兩岸的郎溪、溧水、高淳、溧陽等縣境部分鄉鎮祭祀廣德祠山大帝張渤之遺留,每年二月初八張神生誕前演出。相傳明末業已有之,本世紀四十年代末中輟,1987年北岸高淳縣定埠鄉劉橋率先恢復此儀。
  此儀共分六個陣式,及許願、遊鄉驅瘟祝吉等形式。由陰陽生(門司)領族長祭拜天神地祇後,道士、和尚、土地、判官四副身,逐引東、南、西、北、中五正身(俗稱五猖神),在胥河兩岸民間打擊樂「十番鑼鼓」,和以竹笛為主奏樂器的民間曲牌伴奏下演跳完成。
  九身加上兩小生均戴面具,五正身按五行主色塗面、著服。南岸至今演跳,仍按中央神占於北向(子位),面南背北,南方朝北供祠山神位(午位)。全部儀式遵子午軸線,陰陽界別舉行。陰陽五行,是先秦祭祀必須遵循的儀規。加之巫、道、釋思想的摻和運用,才使「跳五猖」在流變中有了今日之形態。
  本書詳實地記載了胥河兩岸的地域文化,與跳猖的歷史沿革,並對「五猖」一詞試作考據。

編  號:331995295
書  名:閩西上杭高腔傀儡與夫人戲
者:葉明生
  閩西上杭高腔傀儡戲是流行閩西客家地區的傀儡的戲劇種之一。上杭縣的白砂鄉是該地區高腔傀儡的發祥地。高腔傀儡戲歷史悠久、劇目豐富、聲腔古老、行當齊全、技藝全面,並且至今仍存活民間,大金村華成堂班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個班社。通過對該班的介紹,可以對該劇種情況作一具體的瞭解;《夫人傳》是該劇種賴以生存、發展的支柱性劇目。它不但與傀儡師的信仰行為及道法活動緊密相關,而且也與民間民俗信仰活動聯繫密切。劇中除以戲劇情節、形象演述陳靖姑傳說故事外,並保留諸多傀儡宗教(閭山教系統)的法事科儀。高腔傀儡的衍變歷程及與《夫人傳》的演出情況表明,它在我們探討戲劇學的邊緣學科之戲劇宗教學、戲劇人類學、戲劇民俗學、戲劇社會學等方面,都不失為彌足珍貴的實證資料。

編  號:341995362
書  名:四川省接龍陽戲接龍端公戲之二──接龍慶壇
者:胡天成
  1949年前,四川省重慶市巴縣接龍區的一些古宅大院,供奉有養牲壇、伍通壇、三霄壇、藍蛇壇等壇神。由於各種壇神的職能不同,慶壇的緣由和儀式也有所差異。本書記述的是慶養牲壇和慶三霄壇的科儀內容。
  慶養牲壇敬奉的主要神靈是趙侯、羅公、伍通,它包括開壇、發牒、領牲、放牲、拆壇、發案、安營紮寨、鎮宅、開路、畫梁、叫兵、開光、回熟、初亮、二亮、三亮、造槍、發槍、祭兵、遷壇、上壽、造橋、迎兵接駕、交歌鼓、踩九洲、撿齋、開缸紅山、蓋魁、掃台共二十九個程序,其目的是保佑主家人口安泰、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慶三霄壇敬奉的主要神靈是桃園寶山三霄娘娘,它包括開壇、請神、拆壇、開戲洞、出郎君、出仙鋒、出五郎八郎、領牲、回熟、遷壇、出梁山土地、出石州和尚、遊願拆標、勾願、合小山、安位共十六個程序,其目的是驅邪逐魔,治理瘋癲疾病。慶壇活動自始至終貫穿著請神、酬神、祈神,慶三霄壇還要送神這一主要線索,中間穿插著一些戲劇表演。因此,它是一種以祭祀奉神為主要構架的宗教儀式與戲劇表演相結合的特殊藝術形式。

編  號:351995418
書  名:四川省接龍陽戲接龍端公戲之三──接龍延生
者:胡天成
  延生,就是通過道場法事,或祈求神靈,消災解厄,賜福賜祥,或運用訣咒,掩押推遣,驅邪逐魔,借以消除病患,延年益壽。
  四川省重慶市巴縣接龍區的延生,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太平延生,也叫東皇延生、洪豬延生,它包括接壽延生、過關延生、梓潼延生、朝斗延生;另一類是急救延生,也叫十王延生、刀頭延生,它包括解結延生、梅山延生、翻案延生、內獄延生。
  太平延生包括開壇、禮請、念經、拜懺、上表、發牒、豎結、領牲、造茅、回熟、勾願、安營紮寨、進錢、贖魂、運星、下結、賬濟、勸茅、造船、拆營倒寨、送神共二十一個程序;急救延生包括開壇、發申、接駕、豎結、造茅、回熟、遞保狀、贖魂、運星、下結、退病、上纂、撒鏵、勸茅、造船、送神共十六個程序。各類中的其他延生儀式則略有變動。其間戲劇表演較濃。他們是研究中國祭祀儀式和儀式戲劇的重要資料。

編  號:361995258
書  名: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李子鄉倮糾村的靈姆
者:王康、吉克則伙史伙
  靈姆是彝族傳統文化中規模最為宏大、內容最為繁雜的宗教儀式之一。從本世紀三十年代起,不少學者曾試圖對比儀式做系統的調查與研究,但均因受民族語言和文字等諸因素的限制而難以深入下去。故及至八十年代末期,海內外學術界對此儀式的研究多處於較為籠統的概述性階段。
  本書是對喜德縣倮糾村彝族一次自發舉行的靈姆儀式之田野調查報告。全書採用漢文與彝文結合的方式,從六個方面詳細考察和記錄了舉行儀式之縣、鄉、村的基本情況(含自然條件和社會情況);儀式的準備工作和具體過程(含家祭七種、場祭十五種、巖祭五種的主要方法與步驟);以及儀式所涉及到各類人員、各種娛神和娛人活動;儀式所用的法器、經書、主要唱誦內容與形式;與本儀式有關的五位畢摩的生命史等一系列鮮為人知的原始村料。並同時論述了靈姆儀式的歷史沿革、祖靈山與三魂觀的關係、畢摩在彝族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畢摩團體的組成與傳承。彝族家庭與家支的關係,以及靈姆儀式的基本社會、宗教、娛樂功能等問題。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來展示彝族靈姆儀式的主要內容和特點,以推動學術界對此儀式的研究,朝著更細致、深入的方向發展。

編  號:371995408
書  名:貴州省岑鞏縣注溪鄉岑王村老屋基喜儺神調查報告
計畫主持:王秋桂、庹修明
  喜儺神為貴州岑鞏縣侗族地區流傳最廣、適用範圍最大的一種儺願腳,明洪武時傳入貴州,其核心是藉儀式及儀式劇的表演達成祭祖還願、驅邪納吉的願望。凡民間家有喜慶或不測都可請壇班來家酬願。因其在儀式和戲劇中有突出而鮮明的講笑內容──與儺公儺母等儺堂敬奉諸神開玩笑、講「丑話」而獲名。本書運用文化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在採集了大量實地調查資料的基礎上,對喜儺神依賴的社會文化生態環境、儀式的沿革、儀式的參與者、儀式場的布置與陳設、儀式的準備、儀式的內容、過程、音樂和舞蹈等進行了詳細的報告,並附科儀本二十三種,現場圖片七十幅。

編  號:381995290
書  名:貴州陽戲──以羅甸縣栗木鄉達上村鄧氏戲班為例
者:皇甫重慶
  流行於貴州銅仁、遵義、黔南、黔東北、黔西北等地區的貴州陽戲,是一種歷史悠久、風格獨特的民間儀式戲曲,頗為鄉民們喜聞樂見,農家每逢添人進口、接親嫁女、老人做壽等喜事,都要請陽戲班於家酬神還願,演出陽戲,熱鬧一番。它不僅具有民間戲曲自娛自教的藝術功能,還能為鄉民驅邪納吉,祈禱平安吉祥以平恆心態的信仰效應,因而世代沿襲,流傳至今,時至今日,貴州農村尚有數以百計的民間陽戲班活躍在村村寨寨、家家戶戶、,在農村集鎮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該書在普遍調查的基礎上,以貴州省羅甸縣達上鄧氏戲班為例,用調查報告的形式,系統記述了貴州陽戲的生存環境,淵源流布,戲班組織,藝人承傳、劇目、音樂、表演、舞台布置等演出形態、祭祀儀式、以及伴隨演出的民間習俗、信仰,供研究參考。

編  號:391995146
書  名:目連全會
者:李平、李昂
  《目連全會》卷上,係下江官話地區民間藝人依據鄭之珍《目連救母勸善戲文》,融合當地流行的唱本更編的一種演出本,情節輪廓大致相當於鄭本的卷上,曲詞賓白固較鄭本粗疏,然就關目場次的安排、科諢賓白的穿插看,不乏民間藝人智慧的創造。部分場次如〈打罐〉、〈二何〉顯示的詼諧活潑氣氛,則為鄭本所不及,對研究目連戲在民間流行演唱的情況,極具價值。
  抄本現存上海,整理時除對曲白中明顯的訛誤參照鄭本及皖南抄本校正,及補冠部分曲牌名目外,其餘悉據原狀保存。至於標名《目連全會》,在目前各地所見目連戲劇本中,尚屬首見,或出中元節盂蘭盆會演出之故。

編  號:401995680
書  名:安徽貴池儺戲劇本選
者:王兆乾
  由於鄉村生活的急遽變化,以及其他種種原因,儺戲在皖南的土地上消失了幾十年,加上文革的影響,貴池儺戲的面具、服裝、儀仗、劇本等悉遭焚毀,有些村莊竟片紙無存。至1983年,劉街鄉殷村姚的姚官寶先生將文革時偷藏於夾牆中的三尊面具重新取出,才又恢復了儺戲演出和儀式活動。但由於行頭的毀壞等種種原因,很多村莊已無力恢復演出,惟東南鄉方圓數十里的地方,儺戲又頑強地復活了。安徽貴池儺戲各家族演出同一題材,所本多有不同,本書選有代表性者收錄。而為了瞭解在儺事活動中儀式與藝術的關係,並收錄各種有代表性的儀式祝辭、儺舞「詩斷」,按其原次序附於劇本之後。

編  號:411996289
書  名:江蘇六合縣馬鞍鄉五星村宋莊及馬集鎮尖山村龔營漢人的家譜香火神會
者:黃文虎
  江蘇的長江以北地區,存在著多種香火會和童子會,六合縣的洪山香火神會是其中較古老的一種,形成於明代,係周代鄉人儺之孑遺。由洪山香火神會演變而成的洪山戲,是一種香火戲。香火戲吸收了其他一些因素,發展成為淮劇、揚劇、通劇等地方戲。所以,通過洪山香火神會,上可追溯古儺遺蹤,下可探究儀式演變為戲曲的過程和規律。它還涵存著豐富的民俗宗教事象。但是,過去對於洪山香火神會,從未作過系統的調查,缺乏全面深入的瞭解。
  香火神會可做多種會,做家譜會是現存的由集體舉辦的規模最大的一種。它包括了現存的洪山香火神會的絕大部分法事,展示了洪山香火神會的儀程儀規。通過家譜會,可以認識洪山香火神會的基本面貌。同時,也可以瞭解到家譜會的組織情形和活動內容。由於風俗習慣的差異,家譜香火神會有兩種類型,宋莊張姓和龔營徐姓的家譜會,代表著這兩種類型。
  說唱神書是祀神的主要手段,成為香火神會的中心內容。神書從內容到形式與變文、寶卷、西遊記等明清小說,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編  號:421996321
書  名:江蘇省南通市閘東鄉公園村漢人的免災勝會
者:曹琳
  公園村位於南通市工業重鎮唐家閘東郊。近百年來,閘東鄉人多以工為業,不斷地接觸現代文明。然而以禳災驅魅、祈神求安為目的,且帶有鄉人儺印記的各種童子會一直興盛不已。這對研究巫儺文化的生態學,是一個有意義的佐證。
  本書以19927810日公園村村民誠請南通童子做免災勝會為田野調查對象,對祭儀的始末作了全面客觀的報告。全書共分七個部分:一、江蘇省南通市概覽;二、村落基本情況與信仰概述;三、儀式基本資料;四、儀式過程及構成;五、演出團體;六、表演及其戲劇形式;七、問題探討。

編  號:431996247
書  名:上海南匯縣老港鄉農家渡橋儀式及橋文化
者:朱建明、談敬德
  渡橋科儀是上海正一派道教經常性拜做的黃錄法事,一般在亡者的三七、五七或七七時進行,其目的是祈禱亡靈平安地渡過奈河橋,而登上金橋、銀橋(通稱仙橋),最後升達天堂。這是陽眷對亡者墮入地獄後的補救,希望亡魂免遭冥譴,並及時得到超度。早在宋代就有該科儀流傳,一直延襲至今,現大陸東南海各省市及臺灣均有這一儀式拜做,上海的渡橋科儀為較有代表性的一種。
  本書在考察上海南匯縣老港鄉沈氏七九道場的基礎上,詳細介紹了渡橋儀式的過程,並與臺灣等地的相關科儀及宋呂太古《道門通教集》的記載作比較,探索渡橋科儀的宗教意義及民俗意義。作者還對橋文化作多方面的闡發,指出由渡橋科儀衍生的地獄文化、天堂文化及神仙文化等相關命題,使橋文化的內涵與外延得到充實和豐富。

編  號:441996420
書  名:福建上杭亂彈傀儡戲夫人傳
者:葉明生、袁洪亮
  上杭縣提線傀儡戲《夫人傳》是福建傀儡戲中具有代表性及影響力的傳統劇目之一。它演的是流行於閩西客家地區道教閭山派供奉神及民間信仰人物陳靖姑的傳說故事。該劇為十五段(分本),可敷演三日夜或七日夜,前三段演當地傳說中閭山神何世魁的故事,主要情節從〈觀音梳妝〉丟白髮蛻變白蛇,以及咬手指出血化變三夫人投胎起,以陳靖姑上山學法、回家救兄、出嫁求雨、皇宮救產、助夫出征以及收除白蛇及諸妖、收斬魔王等為主線,以戲劇形式生動展示陳靖姑收妖除怪、護國佑民的事跡和顯赫的功勛。
  此劇原係高腔劇目,形成於明代,至清末受亂腔盛行的影響而改唱亂彈(當地稱外江戲);由於傀儡藝術與宗教祭祀關係密切,而《夫人傳》與師公道法有內在聯系,從而使該劇演出處於儀式氛圍中,並且劇中亦保留大量的法事科儀形式;為適應觀眾觀賞需求,該劇多以客家方言演唱,並融集大量的客家社會習俗、人情世故、傳說故事、歌謠諺語,成為客家文化的一個縮影。

編  號:451996194
書  名:江西省南豐縣三溪鄉石郵村的跳儺
者:余大喜、劉之凡
  江西從漢以來儺風不絕,至今仍有儺舞之鄉的美稱。在眾多的儺班中又數南豐縣三溪鄉石郵村的跳儺最具原生狀態。作者從南豐縣的歷史文化背景入手,說明跳儺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並把跳儺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從氏族遷徙,宗教信仰,節令習俗等方面進行全程考察。跳儺每年舉行一次,從正月初一日跳到正月十六日,其儀式結構分為起儺、演儺、搜儺、圓儺四個階段,其中搜儺最為壯觀,是整個儀式的核心部分。搜儺即沿門逐除,索室驅疫,由開山、鍾馗、大神手執鐵鏈戈擊四隅,司執遺鬼,其儀其蘊與古籍記載如同一轍。本文旨在探討跳儺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內涵。作者首先依據大量的田間調查資料對盛行的明代說提出了質疑。其次就跳儺的時間、功能和結構進行分析,並就跳儺的神祇結構與漢唐驅儺特徵進行論述,此外,還就儀式中的幾個主要關目及舞蹈神韻與古籍記載進行比較,從而揭示跳儺的文化內涵。
  本報告共分六大部分:一、村落的基本資料與信仰概述;二、儀式的基本資料;三、儀式過程及構成;四、演出團體;五、表演及其舞蹈形式;六、結語。

編  號:461996207
書  名:湖南省黔陽縣灣溪鄉的觀音醮和辰河木偶戲香山
者:李懷蓀
  黔陽、漵浦一帶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信神尚鬼的巫風習俗代代相傳。本地人務農為主,崇奉觀音,因此酬神賽會多以舉辦「觀音醮」來謝神祈福。
  本地廣泛流行辰河高腔,其中矮臺班和高臺班一般多依附於宗教祭祀的酬神演唱。矮臺班主要搬演「香山」連臺戲,出演觀音得道經過,經常和觀音醮配合演出,相當受里民歡迎。
  作者以觀音醮的籌辦經過,詳實記錄科儀步驟,木偶戲香山演出實況、戲目及表演戲劇形式,點出矮臺戲班式微的時代原因。對於欲了解湘西南風土民情宗教信仰的人,本書扮演了前導的角色。

編  號:471996397
書  名:湖南省永順縣和平鄉雙鳳村土家族的毛古斯儀式
者:張子偉
  毛古斯是湘西土家族村民赤體披稻草,演釋祖先生活的原始戲劇。全書分為六大部分:一、雙鳳村基本情況;二、毛古斯基本資料;三、毛古斯過程及構成;四、演出團體概述;五、表演及戲劇形式;六、結語。
  本書稿從宗教學角度為讀者提供了土家族崇祖奠祖的遠古儀式資料,從民族學角度為讀者提供了土家族族源及遷徙史實;從民俗學角度為讀者提供了土家族古代性崇拜,群婚諸方面的模擬表演;從民族經濟學方面則提供了原始農業生產及漁獵基本狀況;從戲劇發生學方面提供的資料更為豐富。例如:遠古時期的儀式劇之奇特品貌;藝術表演的特殊手法;戲劇與宗教、巫術相關之儀式等等。
  書稿中附錄了毛古斯土漢語對譯劇目五部,祭祀儀式社巴歌之完整巫辭譯本及其唱曲,祭祀與毛古斯共有的舞蹈、神歌附圖一四幅,攝下了演出田野演出的實況。

編  號:481996278
書  名:四川省重慶巴縣雙河口鄉鍾維成家五天佛教請薦祭祀儀式
者:胡天成
  本書記述的請薦祭祀儀式,是四川省重慶市巴縣雙河口鄉漢族鍾維成家為超度其已死多年的父母而舉行的追祭薦拔儀式。它雖與筆者撰寫的《重慶市巴縣接龍鄉劉家山合作社楊貴馨五天佛教葬禮儀式》同屬五天佛教喪葬儀式,但二者差別頗大。接龍五天喪儀是為安葬新逝亡人楊貴馨而作,屬葬禮儀式;雙河口五天喪儀是為超度仙逝亡人鍾正安、陳慶珍而作,屬請薦祭祀儀式。接龍喪儀有47壇,雙河口喪儀只有32壇,其中壇目相同的只有十餘壇。這相同壇目的科儀內容差別很大。一些壇目相近的科儀內容其差別更大甚至迥然不同。還有一些接龍喪儀所無的壇目。這些情況說明,在相距不到一百華里的區域內,即使同一宗教性質、同屬五天規模的喪葬祭祀儀式,由於師承不同和其他種種原因,其壇目、壇次、內容、程序和內秘等都差異很大,甚至完全不同。筆者在本書中除對一些基本情況和五天喪儀的基本程序作必要的介紹外,也重點記述了與接龍喪儀不同的部分壇次的科儀內容。

編  號:491996322
書  名:四川省江北縣舒家鄉龍崗村劉宅的還陽戲
者:王躍
  還陽戲是舊時四川各地常見的一種酬神還願的祭祀儀式。人們在身患疾病或家庭遭遇災禍時,常向陽戲神許願求佑,待冬至宰殺年豬時,獻上全豬及酒醴等,招請民間端公藝人歌舞酬神。陽戲主祭的川主、土主、藥王是四川民眾普遍供奉的地域保護神,影響深遠。
  本文是一份較為詳盡的調查報告,以實地的田野調查為主,並輔以文獻資料的查索而寫成。全文共六部分;一、村落及事主簡介;二、儀式的基本資料;三、劉宅還陽戲儀式的過程;四、演出壇班簡介;五、三聖信仰的起源及特點釋考;六、附錄。

編  號:501996311
書  名:貴州省晴隆縣中營鎮新光村硝洞苗族慶壇調查報告
計畫主持:王秋桂、庹修明
撰  稿:楊蘭、劉鋒
  本區為喇叭苗族聚居地,信奉著具巫術性質的三洞桃源,其形制是在家堂神龕插以大竹筒上粘彩紙內貯米豆以栖神,遇有病痛或災難則延巫禳解,宰殺豬牲,迎降寶三娘及三洞桃源神酬願,一般三年一慶。晴隆慶壇有大、小牛角之分。本次調查報告即以中營慶壇為主,屬大牛角系,儀式完整規較大。
  本書不脫調查報告範例,將中營地區的風土民俗、宗教信仰先作概略說明,描述慶壇儀式籌備的情況及慶壇的起因和過程,再針對慶壇文化現象作探討。書後附上此次科儀使用之抄本及科儀進行照片。提供給讀者詳實的儀式資料。

編  號:511997275
書  名:中日韓民間祭祀儀禮的比較研究
者:諏訪春雄
者:黃強、葉漢鰲
  日本著名學者諏訪春雄教授的《中日韓民間祭祀儀禮的比較研究》一書,是他近年來在對中國、日本、韓國各地民間祭祀儀禮做實地考察之後,用比較研究的方法所撰寫的一本新著。書中對中日韓三國民間祭祀儀禮的基本構造、假面藝能的特徵、舞臺建築的根本原理、以及祭祀儀禮向藝能、戲劇演變的基本軌跡等重要問題做了深入研究,並對三國民間祭祀儀禮根底所存在著的神靈觀念、神靈憑依信仰、三層宇宙觀、五方五色觀念、來訪神信仰等作了細致分析。作者通過對中日民間祭祀儀禮的比較,不僅揭示了三國民間祭祀儀禮的交流、傳播之關係,而且也歸納出了三國民間祭祀儀禮所具有的共同原理。

編  號:521997265
書  名:西藏山南扎囊縣桑耶寺多德大典
者:郭淨
  本書以藏傳佛教儀式表演「羌姆」(vcham) 為研究對象,根據作者在桑耶寺所做的長期田野調查撰寫而成。因該寺的儀式表演產生於西元八世紀,是藏傳佛教羌姆的源頭,故而成為瞭解羌姆歷史及現狀典型案例。
  這部著作運用筆者的調查資料、藏文經書及有關的歷史文獻,詳細考察了羌姆在西藏的產生、演變,在藏區、蒙古、河北、四川、雲南、南亞的分布;繼而以桑耶寺藏曆五月間三天的儀式表演活動「多德」為線索,完整記錄了表演的準備和儀程;最後亦對這項儀典的儀執、角色及其與藏地民俗的關係做了進一步的分析。
  本書還以拉丁文轉寫同漢語對照方式,收錄了一部份羌姆表演的誦經文字。這是目前大陸學者所做的第一個有關西藏佛教儀式表演的調查報告。

編  號:531997556
書  名:福建龍巖市蘇邦村上元建幡大醮與龍巖師公戲
者:葉明生、劉遠
  龍巖民間歷史上是一個民俗活動十分活躍的地方,在歲時祭祀中,以上元建幡大醮之規模最為隆重,而這種民俗活動是以該地區道教閭山派(閭山教)道壇活動為依托。龍巖師公戲,是閭山教道法活動的宗教戲劇形式,也是道壇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內容有由道壇科儀中派生的科儀劇目,也有由於地方戲劇而衍變的文戲劇目,有與巫教源流關係密切的武戲劇目,也有吸收民歌及道壇俗唱的駁邪歌,並在音樂曲調、表演藝術和舞臺美術等方面都呈現出其特有的宗教戲劇的特徵。
  本書以龍巖市蘇邦村五年一輪的上元建幡大醮為例,對該社區住地人口、生產背景、宗族祭典、民間信仰及儀式概況作了詳實的記述;同時,並就活動醮儀與閭山教道壇的關係,道壇基本情況、道壇在醮儀中的運作過程作了詳盡的介紹。此外,對於閭山教形態的問題,以及師公戲的形式與發展等問題進行較深入地探討。

編  號:541997352
書  名:安徽目連戲資料集
者:茆耕茹
  安徽目連戲自鄭之珍《勸善記》萬曆刻本的出現迄至本世紀四十年代末,可考的歷史已有三百六十餘年。雖然皖省農村每年都有目連戲演出,但對它的具體情況卻從無文字記載。本書之完成結合了眾多人力,對皖省目連戲的過去與現在,進行了系統的調查、撰寫與編輯。
  全書內容共分序評記跋、方誌文錄、班社稽考、演出習俗、猖書醮儀、曲牌聲腔、會議演出、散文輯佚、臺本齣目等篇,基本資料均為首次面世。其中,班社稽考部分詳細介紹了皖省各地班社的演出習俗,包括歙縣、長標、祁門、栗木、石臺、旌德、貴池、南陵、繁昌、銅陵諸班;演出之猖書醮儀更為難得一見的資料;臺本齣目所介紹十一類二十八種,是目前所知皖省目連戲臺本內容最詳實的記載。

編  號:551997180
書  名:浙江儺戲資料匯編
者:徐宏圖、張愛萍
  浙江儺文化的淵源甚古,可追溯至距今四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時期,因為從良渚文化址餘杭縣一帶出土的良渚文化玉琮上發現刻有大量的「饕餮紋」,經專家考證,這是中國「儺面具圖案的遠古的而且是唯一的源頭」。浙江的儺祭、儺舞、儺戲的演出活動歷來盛行,舊時幾乎月月有迎儺之舉,至今未絕。史耆、方志、筆記及個人著作均有記載,時人亦多有評論,劇本亦甚富贍。但這些資料散見各處,極難尋找。為方便所究,特將它們從各類書籍中揀出,分為方志的記載、前人的著錄、今人的評說三類,以供查考。

編  號:561997442
書  名:雲南省鎮雄縣潑機鎮漢族慶菩薩
者:馬朝開
  《慶菩薩》是雲南東北一帶,漢族民間常見的家庭法事,主持法事者為當地俗稱「端公」的法師。儀式的主要目的通常包括有「祈福酹恩、贖嗣延生、招財納吉、消災解禳」等等。整個法事是由大量的歌舞、戲劇以及雜耍等不同的演出型式所構成,其中關於儀式戲的部分,是由法師戴上面具扮神演出,此點與古老的儺戲、儺舞有共通之。
  本書乃是作者收集了潑機鄉一帶,鄒氏端公的儀式手抄本並配合儀式的流程,所作的詳細記錄。書中除了記錄儀式過程之外,也在每一壇法事介紹後附有儀式中所使用的手抄本及經文,除此之外,對於慶菩薩儀式的歷史淵源及端公壇班組成也有所交待。另外關於端公在法事中所使用的秘傳手訣及呈給神明的疏文等,在本書中也都有詳細的記載。

編  號:571997174
書  名:江蘇高淳目連戲兩頭紅臺本
者:茆耕茹
  江蘇南部高淳目連戲作為太湖以西地域的一個演出區塊,只知它傳有臺本三種:《高淳陽腔目連戲》、《目連戲超輪抄本》和民國八年上海馬啟新書局借用金陵富春堂版石印《目連救母全傳》崑腔本(以上均為三夜演出本)。199010月《目連戲高淳一宵演出本》(即「兩頭紅」本)的發現,擴大了蘇南目連戲臺本的研究範圍。此本原為高淳縣定埠鄉趙姓家族收藏,陳忠美先生民國二十四年借閱抄錄,保存至今。
  全劇分上、下卷,上卷二十七齣,下卷十六齣。特別是〈下山〉齣,竟與戈陽腔古本有血緣關係。本中還存有較多的胥河沿岸民歌。此本與鄭本等不同處,在於它在較大的程度上,渲染了陽世間勸善的行為,也是當時最常在江蘇高淳、安徽郎溪等地演出的臺本。

編  號:581997489
書  名:調腔目連戲咸豐庚申年抄本
者:肇明
  調腔目連戲屬於民間演出體系,流布在浙江紹興一帶,因種種歷史原因及其自身的局限已漸絕響,僅在前良(原屬新昌,1985年劃歸嵊縣)一隅之地被保留下來。據老藝呂順銓、王增產回憶,前良目連戲迄今已歷五代。據推測,清咸豐庚申(1860年)抄本可能就是前良目連戲第一代抄本。經過長期風土民情的薰陶,發展出許多異於其他抄本的齣目,如膾炙人口的〈白神〉、〈女吊〉、〈請醫〉等等。
  浙江省藝術研究所陸小秋先生在〈目連戲五題〉一文中指出,明鄭之珍的《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極可能就是在調腔目連戲等民間演出本的基礎上潤飾、改編而成的。調腔目連戲源流之遠、影響之廣可見一斑。

編  號:591997149
書  名:紹興舊抄救母記
者:徐宏圖
  紹興舊抄《救母記》係清代紹興「敬義堂」楊杏方抄本,抄於光緒九年(1883)六月。分上、下兩卷,共三十九齣。近人趙景深收藏。據收藏者稱,該抄本是從明代傳下來的。本劇除曲詞、音樂與明鄭之珍本頗多不同外,尚有穿插性關目〈大會〉、〈四景〉、〈假霸〉、〈偷雞〉、〈罵雞〉、〈回罵〉、〈出吊〉、〈訓父〉、〈雷擊〉等九齣為鄭本所無,另有〈思凡〉、〈落山〉、〈相調〉三齣亦與鄭本相異。這些關目的念白純用紹興方言土語,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歷來盛演不衰,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

編  號:601997278
書  名:福建壽寧四平傀儡戲奶娘傳
者:葉明生校訂、吳乃宇記述
  流傳於閩東壽寧縣的四平傀儡戲《奶娘傳》,是歷史上盛行八閩大地的陳靖姑信仰故事劇之一種,它除了受民間傳說和傳奇小說影響外,其中與道教閭山教道壇活動關係最為密切,是以梨園正教之宗教文化形態出現的一部民間宗教戲劇。
  《奶娘傳》全部為六本,可演三日夜,是閩東祭祀儀式中最常演的劇目,已流傳數百年。其劇情內容主要描寫福州女神陳靖姑上閭山學法後和其堂兄陳海清、誼妹林、李二夫人一起收妖滅怪、平蠻護國、祈雨救災、救產保嬰,成為民眾最可尊敬的保護神。劇中情節既有來自各的民間傳說,也有閩東地方的信仰故事,是研究陳靖姑信仰在閩東的重要資料。劇中有許多的閭山教道壇之科儀表演,以藝術形式再現了閭山派道法風貌,對研究傀儡戲與道壇活動形式亦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劇是以四平腔為音樂聲腔基礎,除保存了許多四平戲音樂曲調,也吸收了其他地方戲曲調。

    號:611998208
    名:東北漢軍旗香的考察與研究
者:任光偉、孫英
漢軍旗香為清代漢軍旗人燒香的簡稱。是漢軍旗人通過饗神祭祖達到驅邪納福目的的一種特有祭祀形式。約有三百餘年歷史。有清一代,曾廣泛流行於東北漢軍旗人中間。本書作者本世紀五十年代曾對遼寧、吉林兩省漢軍旗人做過調查,近十年來又對遼寧省漢軍旗人聚居密度最大的新賓滿族自治縣木奇鄉做兩次比較全面的考察。本書即根據上述調查資料撰寫而成。
全書共分以下七章:漢軍旗香存在的生態環境;漢軍旗香祭祀的組織和活動程序;漢軍旗香的服飾、道具、祭器;漢軍旗香的淵源與流變;結論。書中附有新賓木奇冷樹偉演出紀錄本和吉林省永吉縣常恕春的保留神本各一份,以及新賓木奇鄉燒香祭祀的部分照片。這是目前介紹研究漢軍旗香的第一本專書。

    號:621998267
    名:湖南省龍山縣內溪鄉岩力村土家族的還土王願
者:張子偉
還土王願,土家族人以土語稱其為「還服司」。演出形式如同漢族地區的還儺願,如大戶人家頭年在神堂因求子、求財、求病癒、求壽許下願心,次年如願則請來梯瑪壇班給土王解錢還願酬神。形式上,不設儺堂、不演儺願戲,沒有儺公儺母;只由梯瑪一人扮祖神或土王,表演簡單的故事。表演時不戴面具,不換服裝。內容上,請土家族的祖神、土王和少數漢族信奉的四禧官之類,不請三清,只在符咒上有太上老君的律令。法事進程安排不少娛人娛神的對歌、盤歌、猜謎活動。
作者在書末提出有關還土王願的生態環境與文化背景,比較土、苗、漢三族願堂法事的異同,並歸納出土家族巫儺文化在願堂中的交融與傳承等問題,供讀者深入思考。對研究湘西少數民族傳統祭祀的學者,是一本有價值的參考書。

    號:631999534
    名:明代南戲聲腔源流考辨
者:流沙
本書是探討明代南戲聲腔源流問題的專著,共由五個部份組成:一是弋陽腔及其各種流派。這種聲腔源於宋元南戲的目連戲,並以搬演大量連台本戲為其形成的重要標誌。和其他聲腔不同,弋陽腔保留南戲的音樂特色較濃。二是餘姚腔。因其發源於浙江紹興,還被人稱作越調(紹興為古越國建都地)。這種餘姚腔傳到金華,與江西的弋陽腔相結合,又產生一種義烏腔。餘姚腔傳入安徽南部,在太平府(今當塗)變了太平腔。明末清初以後,餘姚腔在紹興本地逐漸衰落下去。現今紹興保存的新昌調腔屬於徽池雅調,並不是餘姚腔的遺響。三是海鹽腔。很多人認為它起源於南宋,由張鎡的家僮依據南戲舊調加以改造而成的。但此說並不可靠。本書「海鹽腔源流辨正」辨之甚詳。四是崑山腔。最初為蘇州的南戲「土腔」,經過音樂家不斷的改革,才使土腔變成南戲的雅調之音。五是弦索官腔。這種腔調為以上南戲「四大聲腔」之外又一聲腔。因其採取弦索樂器的做伴奏故名。明初,弦索官腔流入福建泉州後,改用方言土調演唱,從而變成了「泉腔」。現今福建梨園戲之「南曲」就是明代弦索官腔的遺音。以上論點皆是對各種聲腔作多方面考證而得出來的。

    號:641999299
    名:安徽目連戲唱腔選編
者:施文楠
安徽地處鄰近中原的江淮流域,又是至東南、西南的要口。自晉末至明清,黃淮水患或隨帝南移的流民、戰後入遷的僑治之民等,均經由安徽(含江西、湖北)後,或達江浙、閩廣。語言、風俗、文化之南北混成也就自然產生。目連故事集說唱、百戲、詞曲、民謠俗曲等諸種形製,在清末形成流布「南七省」草野(含皖、贛、浙、閩、鄂、湘、川等)的所謂弋陽腔、陽腔、調腔、青陽腔、餘姚腔、高腔之目連。本編所選唱腔以演唱水平及影響較大的南陵目連戲為主,即1979年春至1981年春由該縣萬福班倖存名伶的演唱錄音記錄整理。其次是1986年後省內各地(東至、歙縣、銅陵、樅陽、貴池及江蘇高淳等縣)藝人或新學唱的愛好者之演唱資料。曲牌唱腔則根據各地劇唱旋律(曲調)的共通性加以分門別類:一、新水令類;二、駐雲飛類;三、紅納襖類;四、娥兒郎類;五、鎖南枝類;六、步步嬌類;七、集曲(破犯)類;八、雜腔廣調類。

    號:651998317
    名:浙江省新昌縣胡卜村目連救母記
者:徐宏圖、張愛萍
      《目連救母記》係舊時紹興府新昌縣胡卜村目連班藝人手抄本。抄寫年代無考。全劇分齋、僧、佈、施四卷,共109齣。其與鄭之珍《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的不同之處,除大量使用紹興方言土語外,主要穿插了許多為鄭本所無的折子戲,計有〈金玉緣〉、〈四景〉等25齣。它們大多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如〈男吊〉、〈女吊〉、〈偷雞回罵〉等,成了保留劇目,盛演不衰,因而更顯示其民間性,更富有鄉土氣息,正如魯迅所說,是「真的農民和手工業工人的作品」。這次校點,除加標點,改正錯別字以及對個別方言俗語作必要的詮釋外,其餘一律保持原狀。

    號:661998408
    名:皖南高腔目連卷
者:朱建明
   《皖南高腔目連卷》是流行於安徽池州、宣城、徽州一帶用高腔演唱的目連戲腳本,全書分三卷,第一卷有四十三部,第二卷有三十八部,第三卷有三十六部,合計一百零七部。今刊印的為手抄本,係民國初年當地藝人所書,由著名戲曲史家周貽白先生從皖南購得收藏,文化大革命中倖免於難。現該書由周華斌提供,朱建明標點校勘。
   《皖南高腔目連卷》與鄭之珍《勸善記》比較,除基本情節相同外,唱白及齣目有許多區別,體現了濃郁的民間藝人演出本(俗本)的風範。該本多用地方方言,諺語、俗語隨處可見,插科打諢的玩笑小戲穿插在正戲之中,使腳本更具詼諧、熱鬧特點,因此深受觀眾喜愛。皖南是《目連救母》腳本流行最多的地區,一般的民間本子多有文人擅自纂改的痕跡,而此本卻無此陋習,那些具有鄉間風味的渾話都原封不動的保留在字裏行間,因此對於研究目連戲民俗學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號:671998138
    名:安徽池州東至蘇村高腔目連戲文穿會本
者:王兆乾
   1986年,東至縣戲曲志辦公室的方文章、錢藝河先生在利安鄉了解戲曲史料時,發現原「五福班」老藝人蘇天年、熊靠天等珍藏的一部目連戲抄本,是該縣西灣鄉已故目連戲老藝人魏光禮於民國元年之秋所抄寫。方文章先生按原格式謄寫了一份,上報安慶地區戲曲志辦公室。不久蘇天年等老先生相繼去世,並將原本也帶去泉下。本書所校訂的蘇村本是根據方文章的重抄本點校。
   「穿會本」規模較小,只一天一夜,將齋醮儀式和唱戲都加以簡化,比較適合一般農戶的經濟承受能力。全本只演傅羅卜一家故事,略去劉氏下地府情節。因為穿會的目的在於超度亡靈,所以對戲劇情節的完整性並不講究。穿會本目連戲的演出又分兩種形式:一種由人扮演,一種由木偶裝扮,多為托頭(妥候)木偶。後者人手較少,頗受房舍較小、人口不多的農家歡迎。本書所採抄本原演出時是傀儡和人扮兼營的。
   蘇村本標示了演出的鑼鼓曲牌,是藝人的演出本。它是對鄭之珍本「改調歌之」的產物,一方面簡化了曲牌、通俗了語言,一方面發揮了滾唱的特長,展示出目連戲從文人案頭之作走向農村舞台的演變痕跡。

    號:681999378
    名:安徽池州青陽腔目連戲文大會本
者:王兆乾、王秋貴校訂
   此本為皖南池州地區貴池、青陽、石台一帶的青陽腔(花槌)目連大會演出本《目連戲文》,又稱「三日紅」本。原係老藝人潘雙貴藏本。原抄本分上中下三冊裝訂,毛邊紙墨筆抄寫,未署抄寫年代,從紙質判斷,約為清末民初之抄本。原本封頁僅署「目連戲文」。鑑於目連戲文有多種聲腔之演出本,各具特色,且演出形式各異,故以本書流行地、所用聲腔和演出形式訂名為《安徽池州青陽腔目連戲大會本》。
   本書校勘時參閱了以下諸本:鄭之珍《勸善記》(明萬曆歙縣黃鋌刻本);南陵縣目連戲工作委員會195711月油印本《目連戲劇本》(清槌演出本);貴池劉街鄉雙溪村雙龍汪汪延壽家藏《目連戲文》(穿會本,殘缺);蘇天年、熊靠天原藏池州東至蘇村高腔《目連戲文》(見編號67);貴州清溪鄉西灣舒村儺神會「請神詞」;現存上海《目連全會》(見編號39);岳西高腔儲緒懷抄本。

    號:691999286
    名:青陽腔戲文三種
者:刁均寧
《青陽腔戲文三種》,包括全本《水雲亭》、《白兔記》和單折《班超脫靴》,都是徽州民間藝人手抄本,清代同治八年由託名「邵畫堂」者收藏。1957年發現收集後,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的《戲劇論叢》載文,稱作「海內多年罕見的」劇作。
      《水雲亭》又名《還魂記》,全抄本二十七齣。寫宋代高文舉進京赴考得中狀元,為溫宰相強招為婿,高命家人張千接妻子進京,妻子為溫相所害。高妻向丈夫訴冤,狀告至開封府,冤案真相大白,狀元夫人亦還魂。明末以來,海內學者認為此劇失傳。
      《白兔記》全抄本二十九齣。寫五代劉智遠因賭博敗家,為李家莊主收留,與其女李三娘成婚。莊主死後,三娘哥嫂逼劉離開李家去投軍。李三娘受哥嫂虐待,產子送給劉智遠撫養。其子承佑長大,一日打獵追兔,與母親相見,最終闔家團圓。此抄本有兩大特色,與明代其他版本不同:一是變悲劇為喜劇,戲中充滿了科諢,沖淡了悲苦別離氣氛,二是民俗民風描寫較多。
《班超脫靴》抄本,已脫離全劇《投筆記》而成獨幕劇。它寫班超帶兵駐守邊疆多年後,向父老辭別回歸的情景:父老們依依不捨,要求班爺脫下靴子作為記念之物,留傳後人,永記不忘。明刊本雖有此情節,但與此抄本之齣目不同,詞白大異。開頭有引子,有開場詩,自報家門口白。尾有尾聲,中有【駐馬聽】曲中加入七處青陽【滾調】,成為完整的獨幕劇形式。這是藝人長期演出所形成的結果。

    號:701999724
    名:湖南省瀘溪縣辰河高腔目連全傳
主持發掘:張子偉
湖南省瀘溪縣辰河高腔目連全傳是指瀘溪縣辰河高腔劇種上演過的以目連救母為主體的戲文。瀘溪縣位於辰河下游,在辰河與沅水交匯處有一商城浦市鎮,是湘西通往洞庭湖的門戶,明洪武年間即有 「大集」之稱。首戶大亨多築戲臺,還願祀神,促進了民俗戲曲活動的蓬勃,也培養出不少名角鼓師。本書所發掘的劇目以瀘溪縣浦市戲班上演的《目連全傳》為主,包括:一、《目連正傳》(即後目連)十八本,正面演釋傅羅卜(法名大目犍連)下地獄,救出母親劉氏青提的故事;二、前目連八本,即目連父輩與目連誕生的故事;三、《金牌》七本,演岳飛故事;四、《香山傳》五本,演妙善成佛為觀音的故事;五、《梁傳》三本,演梁武帝臺城出家故事;六、《封神》九本,即《封神榜》的故事;七、花目連五本(所謂「花目連」是插在目連戲中「夾花演出」的故事,其劇情與目連救母無關,但其宗旨皆為忠孝節義)。

    號:712000540
    名:湖南省花垣縣排碧鄉黃巖村苗族的椎牛祭
者:張子偉、張子元
       苗族椎牛祭,係苗族七十二堂祭典中最神聖隆重、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儀式。其目的在於祭祖求財求福、消災消難,亦有求子的。辦理人有姓氏限定,如施姓人家只能辦椎豬,不能辦椎牛。
       而椎牛祭包含祭祀苗神苗鬼、客神客鬼共三十六堂,祭祀中保留遠古時期的尸位崇拜。作者將椎牛祭全堂法事科儀化為文字記錄,翔實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書後並附上苗漢對照的《椎牛祭》全堂法事科儀輯錄,以及儀式過程照片。

    號:722000730
    名:接龍喪戲重慶市巴縣接龍鄉劉家山合作社楊貴馨五天佛教喪葬儀式之調查
者:胡天成
       重慶市巴縣接龍區至今仍留隆重的傳統喪葬儀式。而接龍喪戲的祭儀科範,主要是超度亡魂早升西方淨土。此次楊貴馨五天佛教喪葬儀式,法師遵循請神、祀神、祈神、送神和召亡、祭亡、度亡、送亡的程序,結合宗教祭祀儀式與戲劇表演,借此形式表達對辛苦一世老人的崇敬哀思。
 五天喪儀中,共焚燒四百六十七份文書,包括牒、疏、表、詞、申、狀等。作者從中選擇一百份提供讀者參考。書後並附上儀式過程記錄照片,以及掌壇法師口述之儀式秘術。

    號:732000306
    名:目連戲曲珍本輯選
者:戴云
《目連戲曲珍本輯選》收入《康熙舊本勸善金科殘卷》、《傅羅卜傳奇》、和《湘劇大目犍連》三個鮮為人知的目連戲演出本,並加以校注。過去,人們一向認為,清乾隆年間張照奉旨改編的目連戲《勸善金科》,其底本就是明鄭之珍的《目連救母勸善戲文》。選編者經長期研究,亦即張照改編本所依據的底本。據此,推翻了清人張照的《勸善金科》是明鄭之珍改編本的舊說。對於湘目連,多年來一直認為全本迷失,只存部分散齣。《湘劇大目犍連》劇本的發現,使我們一覽湘目連中目連前傳的面貌。三個劇本均以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藏本為底本,以首都圖書館清抄本《勸善金科》、北京圖書館藏清抄本《傅羅卜傳奇》及鄭本目連戲等參校本進行校注。

    號:742000467
    名:影卷忠孝節義
者:戴云
       《忠孝節義》原本共四函三十二本。為清光緒三十年(1904)抄本。從劇中提及的皮影班社及當時的社會風貌推測,該本為清末北京東派皮影班社榮順班的演出本,是據清乾隆年間的五色套印本《勸善金科》改編而成。以往的目連戲研究,對影目連戲研究甚少。《忠孝節義》劇本的發現,無論是對探討《勸善金科》這部宮廷目連戲對民間戲曲的影響,還是研究清代東派皮影戲劇目及班社的歷史,均有特殊意義。該書以傅惜華舊藏抄本(現歸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為底本,清乾隆五色印本《勸善金科》為參校本進行校點。

    號:752000503
    名:上黨古賽寫卷十四種箋注
者:楊孟衡
    山西省東南部地區,古稱上黨,包括今長治市和晉城市行政區劃。八十年代,在長治地區長子縣,發掘了牛氏陰陽世家《唐樂星圖》及其他十三種明清迎神賽社祭祀的抄本系列。分別是:《賽上雜用神前本》兩本,這是享賽三天中的祭祀儀節記錄;《告白文書本》五本,這是祭祀的祀禱文本;《賽樂食雜集》兩本,是供盞應用的曲目、劇目及祝讚詞;《賽場古贊》三本,是祭祀的祝讚詞;《唐樂星行早七晚八圖卷》一本,是供盞的菜單;而《唐樂星圖》則是採擷各卷相關內容而組成的綜合體,是主禮先生用以主持大型賽事儀典的總綱文本。本書即收錄這十四種抄本並加以校注。
    這一古賽寫卷系列,加上八十年代在長治地區潞城縣南舍村發現的《周樂星圖》,是從明嘉靖元年(1522)到民國十四年(1925)四個世紀民間迎神賽社的實錄。以「唐樂星圖」為主幹,其他實用寫卷為支脈,形成有機的整體,全面系統地展現出上黨古賽的歷史面貌。

    號:762000258
    名:江蘇南通童子祭祀儀式劇本
者:曹琳
    南通位於長江與南黃海交會處,舊時隸屬於古揚州。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即以巫事儺,至今職業巫人童子仍然在進行逐疫納吉的祭儀。童子祭祀儀式中,由童子裝扮成鬼神角色或勸善故事中的人物,傳達警世勸善的目的。
    本書主要輯入的是童子史源戲系列中的十三本半巫書,包括《鬧荒》、《袁樵擺渡》、《袁天罡賣卦斬老龍記》、《陳子春》、《斬岳收瘟》、《西遊記唐僧取經》、《劉全進瓜》、《魏九郎替父請神》、《九郎借馬鬧東海》、《九郎西京買鞍配》、《魏九郎借鞭》、《魏五郎遊十八關》、《請星迷路》、《陽元請神》。另外還輯入一個還願戲《鄭三郎成佛傳本》。

    號:772000212
    名:紹興孟姜女
者:徐宏圖
   《孟姜女》是浙江省紹興一帶農村由道士組成的孟姜班專演的劇目。演孟姜女哭倒長城並搭九樓超度亡夫范杞良升天的故事。原唱調腔,後改唱紹興亂彈。由於它的表演型式最早出自道壇,源於宗教祭祀儀式,故此劇的演出多處於道法活動氛圍中,在紹興,它是三天四夜「洪樓煉度道場」的一個組成部份,是一齣地道的道教儀式劇。為迎合齋主及觀眾的觀賞旨趣,劇中的丑角一律以紹興方言演唱,全劇吸納大量紹興地區的社會習俗、人情世故、民謠諺語,充份再現了紹興的民俗民情。通過此劇的情節關目,既可看到起於秦代的孟姜故事在該地區的流傳狀況,也可窺探該故事受地方戲曲影響而產生的衍變與發展的軌跡。它與浙江永康醒感戲的《撼城殤》(又名《孟姜女》)、湖南及江西一帶的師道戲《孟姜女》屬於同一類型,對於我們探究中國地方戲的聲腔衍變、戲劇與宗教、戲劇與民俗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劇向無刻本,六十年代初輯有紹劇老藝人梁潮生之口述本。本書為校訂者於上虞縣一老道士後裔處訪得的民國八年抄本,與梁本在曲牌及內容上有相當部份差異,極具參考價值。

    號:782000306
    名:海遊記
者:葉明生
   《海遊記》,又名《新刻全像顯法降蛇海遊記傳》,原為明嘉靖、萬曆間建陽書林忠正堂刊本,題海北遊人無根子集。清乾隆十八年文元堂有重刊本,二種刊本均不見小說著錄,原刊本已佚,現所輯為後者,亦為海內孤本。此書敘福建女神、道教閭山派法主陳靖姑閭山學法及除蛇救民的傳說故事。此書為介紹我國南方民間巫道及其法神人物陳靖姑最早的一部小說,極具民間文學之研究價值。
   《海遊記》全書九則,分上下兩卷,上卷回目有〈張世魁夫妻遭難〉、〈法通破廟被捉〉、〈靖姑學法救法通〉、〈靖姑破廟救法通〉、〈白蛇脫捉王吉祥〉;下卷有〈法通子妹困白蛇〉、〈白蛇與海清各顯變化鬥法〉、〈公主招夫遇妖精〉、〈白蛇投告觀音〉。全書以民間巫道人物陳靖姑及其兄弟陳法通、陳海清與危害人類生存的白蛇精為首的妖魔邪惡的鬥智鬥法為主線,將民間信仰人物陳靖姑的神話傳說再現於文學作品中,以正義終當戰勝邪惡,表現勞動人民對懲惡揚善的嚮往。此小說由於長期在民間流行,對閩浙道壇詩唱和傀儡戲及湘西儺戲都產生很大的影響。

    號:792000230
    名:福建壽寧四平傀儡戲華光傳
者:葉明生校注,吳乃宇記述
   《華光傳》,是流傳於福建閩東的四平傀儡戲傳本劇目之一,是福建道教閭山派支派梨園教的道壇法事的重要組成部份。該戲根據江南民間信仰人物五顯華光天王的神話傳說故事編演,全劇為六本,可演三日夜,主要描寫燃燈古佛以燈花煉造出一個人物,取名妙吉祥,送到靈山釋迦如來佛前為徒。如來觀其缺乏人性,攪得寰宇不寧,於是安排先後到馬耳山葉三娘、炎玄天王妙氏夫人以及鬼子母吉芝陀腹中投胎,終於化生為五顯華光。華光雖能懲惡除害,但為救出被龍樹鎮壓於地獄酆都的母親吉芝陀,屢次上沖天庭,下搗地府,使得神佛不得安寧。最後在其救出母親後,由釋迦牟尼設計使之就範,終於皈依佛法。
   《華光傳》在戲劇型態上雖然保留了部份明代四平腔的音樂特徵,文學本中也大量的存在宋明間話本的痕跡。它與明人余象斗小說《南遊記》有較多的聯繫,二者之間的關係亦有待考證。劇中大量保持古代閩東方言、諺語、歌謠、民俗以及戲劇等方面資料,對於探討福建鄉土文化都有一定的價值。

    號:802000346
    名:太行神廟及賽社演劇研究
者:馮俊杰
《太行神廟及賽社演劇研究》為山西論文集之一,書中收錄一十二篇論文,內容集中在山西省戲曲與宗教活動的記錄考察。本書的特色在於以實地且深入的田野調查為基礎,更由於山西省豐富的歷史文物遺留,使得民俗調查與具體的文物材料得以有相當程度的結合。在各類文物遺留的具體材料中,廟宇中殘留各朝代的碑刻詳實記錄了廟宇的興建過程及活動情形,是瞭解過去民俗活動的直接的證據。本書也在每篇文章末尾,以附錄的方式將碑文完整呈現出來,相當具有參考價值。而廟宇舞台的建築結構、精美的雕刻裝飾,也補充了傳統上重視文字記錄的戲曲研究工作之不足。

    號:812001239
    名:泉腔目連救母
者:龍彼得、施炳華
《目連救母》在中國地方戲中有不少傳本,大多襲自鄭之珍刊於1582年的《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或至少深受其影響。一直到二十世紀中葉,在閩南經常可見到目連戲的演出,特別是在泉州市和泉州府。泉腔本目連戲和鄭之珍本及其他各地傳本迥異之處,包括觀音勸化五百賊眾;劉世真並未轉生為狗;以及劇末由於目連孝感動天,觀音命降龍、伏虎將劉世真的枷鎖劈開,並令金童玉女接引升天的情節。同樣重要的是雷有聲這個腳色不見於其他版本。本書之校訂依據十一種傀儡戲的抄本,雖然抄本都未註明年代,可推測係抄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這些極可能是文化大革命後僅存的泉腔目連戲抄本。

    號:822004728
    名:安順地戲劇本選
者:帥學劍
    安順地戲因其藝術形式的獨特而劇本也不同於一般,它完全保持了宋元時期講唱文學的藝術風格。特別是受當時盛行的薛家將、狄家將、楊家將、岳家將等家將演義說部的影響,顯得內容冗長單一,敘述自商周到大明王朝時金戈鐵馬征戰史蹟,都是講唱英雄人物忠義報國的豐功偉業故事,劇目僅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十部大書(稱為「譜」)。據統計,至今三百多堂地戲(跳一部書為一堂,一堂也即為一個劇團),所跳劇目也僅三十來齣。一般為一個村寨跳一部書,最多有一個村寨分別跳三部書,而一部《三國》卻有六十多個地戲團演出。
這裏所選的《薛仁貴征東》、《五虎平西》兩部完整的地戲譜,是屯堡村民喜愛的劇目之一。其所頌揚的主要人物,一個是皇親國戚──狄青,一個是平頭百姓──薛仁貴,都以英勇善戰、忠義報國而受推崇。其餘片斷則選自較常演出的地戲譜。從這些劇文中可以一窺中國民間戲劇中,安順地戲個別的形式、風格與發展。

    號:832005400
    名:江西廣昌孟戲研究
者:毛禮鎂
本書以江西省廣昌縣甘竹鎮的兩個專門演唱孟姜女故事的高腔戲作為研究對象:赤溪村曾姓的《孟姜女送寒衣》和大陸背劉姓的《長城記》。作者先概括介紹了廣昌縣甘竹鎮的地理風貌與歷史發展,再試圖扣合兩地孟戲傳統與歷史軌跡,並悉心探究孟姜女故事的源流和演變。承續對孟戲背景的基本認識,本書繼而辨析了兩村孟戲於戲劇結構、音樂唱腔,和角色行當的表演風格異同,特別是皆有明顯而濃厚的儀式性特質。作者更深入考察兩地民情風俗,詳實記述其儀式過程和演出情況,並自當地孟戲藝人身上取得第一手資料。書內附有兩村孟戲劇本、祭祀儀文、曲譜選例和相關田野圖片。

    號:8420061168
    名:三晉戲曲文物考
者:楊太康、曹占梅
筆作者依據親自考察過的山西省內二百五十多個文物點的近九百幅圖和三百通碑石資料,在中國戲曲史的諸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唐及唐以前,沒有找到中國戲曲誕生成熟的證據。五代時不僅出現了露臺及在它上邊作場的專業藝人,還出現了有樂器伴奏的歌舞戲,以及類似後世以梆擊節的「梆子」參與歌舞戲的伴奏。宋金不僅在城市裏有服務於市民的瓦市勾欄,在廣大農村神廟祈福免禍的活動,多流行歌舞戲,借神娛人,歌舞戲伎還參與祈神的種種儀式;因應這些活動,出現了專門的、固定的表演場所(庭、亭)。元代是中國戲曲成熟鼎盛時期,但元代戲曲樂隊中有無弦樂一直是學界懸而未決的問題。筆者認為應當有弦樂,而且不止在元雜劇中,應當也存在於其他戲曲型式。
迄今為止的戲曲史,大多是宋元只論中國北方,明代只論南方,似乎明代北方無戲曲活動。本書內列舉了許多文物,說明有明一代,中國北方一直有戲曲活動。

    號:85
    名:浙江醒感戲(2007260
者:徐宏圖
醒感戲是道教儀式劇。其特徵是融祭儀、戲劇、音樂於一爐;集道士、演員於一身;合科書、劇本為一體;與紹興的目連戲,閩南的打城戲,廣西的師公戲相類,有「亞儺戲」之稱。音樂屬高腔系統。最早產生於浙江永康縣,後流播於毗鄰之縉雲、磐安、義烏、東陽、金華等地。形成的年代較早,明正德年間已盛行。現存的劇本有《毛頭殤》、《逝女殤》、《狐狸殤》、《撼城殤》、《斷緣殤》、《懺逆殤》、《草集殤》、《精忠殤》等九種。均為手抄本,其中有不少方言俗語,甚為難懂。本書即對這九個劇本予以校注。這次校注除改正錯別字以及對個別方言俗語作必要的詮釋外,其餘一律保持原狀,以體現其固有的價值。

    號:86
    名:浙江夫人戲──松陽高腔九龍角(2008190
者:徐宏圖
《九龍角》又名「夫人戲」、「陳十四夫人戲」,原為浙江道教閭山派的道壇儀式劇之一,後成為浙江古老劇種松陽高腔的代表性劇目。演唐大曆年間道教閭山派始祖閭山九郎及閭山九母的女弟子陳靖姑除妖滅怪救良民的故事。流傳於浙南及浙西南的溫州、麗水、衢州、金華一帶。本書除收錄老藝人之口述本,並有「前言」探討《九龍角》的歷史背景、藝術特色及其與陳靖姑信仰的關係。